《梁宁产品30讲》阅读中
夸张来说,任何事物都可以当作产品来看,有目标、有需求、重体验,产品理念与生活经验其实可以互通。梁宁在这30讲中不止谈了产品,还聊了人性、社会、文化等等问题,初读,有反思、会对照、也有疑……
一、微观心理
- 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所以,你吸收谁的营养,你就变成谁。
你靠什么满足你,你就会成为它的样子。
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
”满足代表了一个人的命运和天分。“
我们内心的渴求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样子,每个人心底的欲望是不一样的,这种底层的需求成为我们的动力或者阻碍,从生活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即对不同事物有自己的感观,或者说愉悦值和痛苦值,由感知触发行动,然后产生作用。
从产品讲,有同理心,理解人的心理需求可以让我们知道用户的愉悦感和不爽的点在哪里,使用户得到满足。我们需要深入不同的角色来放大自己的感受。
”看到一个人的恐惧,你基本就知道他的边界在哪里。“
”恐惧就是痛点“
梁宁把愤怒和恐惧差不多列为一类,我所认为两者的差别其实在于你边界的阈值,愤怒是你在可控情况内的一种情绪宣泄和反击,而恐惧更多是无法克服和面对一些事物的心理状态,就像被擦车和被撞车,只有解决了恐惧的这种极端情绪才能带来巨大的满足。
- 顺应用户潜意识
”不要被一个人角色化交流而说出的言辞迷惑,看到人基于潜意识流露的真实选择“
“他们对用户的行为不评判、不教育,最多就是柔性地引导,多半时候只是默默响应和持续服务”
顺应用户潜意识和现在所讲的用户的心理模型、用户心智有类似的概念,这里的潜意识会更深,更原始,梁宁提到关于”童年“、”催眠“所塑造的潜意识观念属于人本能层面,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人后天的潜意识也是可以培养的,那在产品环境中,是否又会形成用户的固化观念和潜意识行为呢?
很多的心理学知识也是在分析人的本能行为,比如最近由于疫情导致的食品短缺,就引起了人的危机意识和食物匮乏的失控感
- 集体人格
“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成为角色的,而集体就是角色的聚集”
去角色化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和设计手段的用户角色和画像是有所矛盾的,我们根据产品相关的用户变量去筛选得到同类型的目标用户,其实也在赋予他们一个角色和模式,从而方便我们设计出符合用户期待和要求的产品,我想梁宁这里所讲的角色化应指一种刻板印象和普遍认同,我们根据产品定义的角色是对用户需求的重新归纳,而非利用刻板印象去猜测用户。
去角色得到真实诉求和前面所讲的发掘潜意识也是相关的,我们需要了解心理的原因就在于人性变化的缓慢。
- 自我或自律的产品精神
“每个希望成大事的人,都需要想办法接纳与自己完全不同那个人,让他成为你亲密的合作伙伴”
这一篇最后,找到自我,接纳他人的概念融合了自我和自律的概念,产品精神不一定具有极端倾向,完全自我或者自律的人也未必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两者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自律受规范约束,会考虑他人,自我则更情绪化,限制更少,提出不同寻常的创意想法往往需要力排众议,当你没办法坚持自我,做到一定的冷漠和固执,就无法成就,
二、中观能力
点线面体和机会
“如果一个人一生只能收到点状努力的即时收益,从来没有享受过一次,线性周期的成果汇报,这就叫穷人勤奋的一生”
穷努力是没有用的,一件事情能不能做成都是时运、机会再加上努力,我们常说的幸运也都可以预见,局限的眼光只能看得到点状的收益,但大的环境和趋势才是未来可得的红利。无论你处在什么位置,都没办法只靠自己逆转趋势,了解时局和即时的信息才能帮助我们看到未来可能的路径,当然还需要历史的常识。
未完待续……